中国科技创新为全球经济复苏创造动能
2023-05-24 07:54:05
  • 0
  • 0
  • 0

来源: 当代中国与世界

作者:梁昊光 焦思盈

内容提要

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对制造业、航运业和全球物流业的影响和贡献持续走高。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增强了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提供重要支撑,对稳定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的中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是应对全球风险挑战和经济复苏增长的动力要素。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以积极的行动融入全球产业链,致力于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总的来看,中国科技创新呈现出五个新特点:新征程、新引擎、新优势、新磁场、新动能,中国深度参与构建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促进科技产业创新“全力拼经济”,将引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阴霾。

关键词:科技创新;国际科技合作;经济复苏

当今世界,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与分裂两种趋向相互激荡。世纪疫情、地缘冲突、通胀高企、能源短缺等全球性热点问题交织叠加、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之路缺乏积极向上的动能。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1月1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从六个月前预测的3%降至1.7%,这也是近30年来第三低的增速预期。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0.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3.4%。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危机同时孕育希望,在新的世界经济图景中,冲突、对抗、遏制、脱钩违背潮流、注定失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动能持续转弱的情况,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向全球提供优质产品和创新服务,为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机遇。2022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进入2023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是未来发展主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出现疲软,各国都在寻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将科技创新视为重要的突破口,科技领域因而呈现国际合作与竞争交织并存的复杂态势,表现为:一是人类社会对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前所未有;二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面临着一些国家意欲限制其竞争对手发展的“单边主义”和“阵营化”行动的挑战。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度把握世界科技变革规律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入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遵循。

图片

一、新征程: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图片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进入密集活跃期,创新组织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创新链跨地区、跨国分布,科学与技术的跨界融合特征越来越显著,知识分享和技术交流成为常态。创新范式不断迭代更新,开放合作成为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中国立足全球视野谋篇布局,与各国科学家共同推动世界进步。

(一)中国致力于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网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国既是倡导者,更是积极实践者。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开展了气候变化、健康、生态、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形成了稳定的政府间合作机制,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深度融入全球科研创新网络。此外,中国深度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度不断提升。2021年,中外合著科技论文数量达18.3万篇,合作伙伴涉及16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与欧盟签署《中欧科技协定》、与中东欧国家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伙伴计划”、与其他金砖伙伴共同制定《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通过成熟的多边合作机制中的国家集群优势,以“1+N”的形式展开科技合作项目。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四项行动,分三批启动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3500余人次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科研工作,培训超过1.5万名国外科技人员,资助专家近2000人次。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了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由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经达到了67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与全球54个国家或地区的101个科研资助机构或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构建与重要伙伴的战略性交流机制,分别建立了中德科学机构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中英高层战略会、中日韩科研资助机构领导人会议、中韩基础科学联委会、中欧科技政策和战略高层论坛、中国—北欧跨学科研究资助政策研讨会、中德科学中心联委会等机制。

(二)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亚洲轴心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已成长为重要一极,推动全球创新力量加速从西向东流动,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来看,根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报告显示,根据该指数,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强势崛起。中国有20个城市进入全球综合前100,有5个城市进入前30,均仅次于美国。北京和上海进入前10,跻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亚洲轴心。

由此可见,中国正加快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地和策源地。在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单项排名上,中国有6个城市跻身前30。北京排名全球第2,以微小差距落后于旧金山的圣何塞。在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单项排名上,深圳排名全球第5位,北京排名全球第6位。这表明,以实体经济支撑的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在驱动全球产业变革和策源全球技术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二、新引擎:中国聚焦高水平前沿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

图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十来年,中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以55.3分位列第11位,较2012年上升23位,实现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中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且拥有与美国相同数量的全球顶尖科技集群。

(一)前沿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2021年,中国全社会科研经费达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人员总量为562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位;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增至6.95万件,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从深海到深空,从新能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工业机器人到新一代人工智能,一大批像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2022年中国航天和太空探索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由数百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证实玻色子奇异金属;中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中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夸父一号”发射成功,发布首批科学图像;新技术可在海水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创造多项新纪录。其中多项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国际上实现了并跑到领跑质的飞跃,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从系统论看,国内、国际创新活动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1+1>2非加和性等特征。“竞争与合作”是开放系统自组织、有序化的前提。再根据内外因的辩证原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之间存在强力的协同逻辑:自立自强是开放创新的内在基础;开放创新是自立自强的驱动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目标任务。就科技发展而言,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同时,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图片

三、新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孕育科技现代化新道路

图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诠释了其具有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中华文化中的“家国一体”“集体主义”历史传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的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在若干战略科技领域实现赶超。

(一)中国式现代化破除西方科技霸权主义窠臼

中国科技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科技现代化道路具有行为和理念上的本质性差异。从西方实现科技现代化的行为来看,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缔结“巴黎统筹委员会”,禁止将西方的军事、尖端科技、稀有物资等卖给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后期,更是凭借《瓦森纳协定》限制尖端技术(电子、计算机、传感器、半导体、航空电子设备等)对华出口,导致我国芯片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0年左右;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的不懈奋斗和共同努力下,凭借创新驱动战略和自主研发,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由此,部分西方国家视中国为战略威胁,“技术民族主义”思想滋生。近两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五眼联盟”和新版的《瓦森纳协定》,已经形成了针对中国的西方整体阵线的技术封锁同盟体系,阻断发展中国家以科技进步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

全球范围内,美西方主导的科技霸权治理之所以失灵,是因为这一治理体系在国际科技界的代表性不足、公正性欠缺,没有反映国际科技力量变化的现实,以及全人类的共同需求。然而,当今世界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成为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不但破除了西方科技霸权主义的窠臼,还成功孕育了科技现代化新道路,即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充分尊重合作伙伴的意愿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这种既考虑自身利益又考虑伙伴利益、既考虑长远需要又考虑现实可能的合作方式,超越了基于地缘政治利益构建势力范围的模式,体现了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科技现代化道路。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指明国际科技合作新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了合作路径与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精神和文化旨归,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中国式现代化的规范诉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勇于变革的创新思维、大国风范的责任担当和包容并蓄的文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用自身成功经验有力证明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各国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是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这决定了中国坚持科技成果为全人类共享,为各国实现科技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科技现代化新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对外扩张的科技现代化道路,是破解人类社会科技进步难题的重要路径,更是应对未来全人类共同挑战的道路优势。中国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惠及周边国家,加强同周边国家或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和民生福祉需求对接,通过共享发展引领未来全球化普惠均衡发展。中国积极与世界共享科技创新成果,重视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解决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农业、健康等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领域,中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也是世界科技进步和造福人类的贡献者和推动者。

图片

四、新磁场:中国提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开放力度

图片

中国之于世界是奔腾的河流,世界之于中国是广阔的海洋,河流入海,才能汇聚成深厚的力量。中华文明自古强调“计利当计天下利”,追求立己达人、兼善天下。中国不断扩大科技创新体系对外开放,全面深入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提高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国际化程度,加快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积极致力于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国际科技合作是促进一国科技发展、改善国际关系、解决科学难题的重要途径。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磁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尖端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集聚。

(一)重视国际科技合作顶层战略规划和平台搭建

中国重视国际科技合作顶层规划,积极参与科技前沿布局和平台搭建。2021年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将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工作提上新高度。近年来,中国持续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坚持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协调发展。不仅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民间科技资源,采取措施组织建立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立国外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国际合作成果示范、政策咨询、金融服务等服务平台,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孵化器等支撑平台,帮助和引导企业更好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而且还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与交流。中国始终致力于创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前沿工程,探索人类科技边界。譬如,国务院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是衡量一国科学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提升一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目前,我国已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先行发起“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科技创新成果国际化程度提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等都已经向世界开放,中国空间站也将迎来国际航天员。

(二)持续构建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中国致力于提高产业经济的科技含量,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科技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力求构建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份额占全球超过1/4。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结构持续改变,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快速增长,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持续推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取得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数据信息产业、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力度,持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促进全球价值链重构。

加快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从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等多个角度,积极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优化国际营商环境。此外,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外资来华开展创业投资活动,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开展高附加值研发工作,发挥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创新发展,营造真正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这些举措促进了国内外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共用,包括促进创新人才资源的全球流动、扩大资金的自由、便利、有序跨国境流动、优化科研物资、信息数据的跨境流动和开放共享。

图片

五、新动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图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驱动力。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力)理论,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极大拓展了人类认知的广度、深度、精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变量。

(一)中国科技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新动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60%。中国科技创新将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泰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顾问、泰国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阿颂西,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创新政策中心执行主任、杜克大学中国事务高级顾问丹尼斯·西蒙,秘鲁国立圣马科斯大学亚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阿基诺等国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科技创新将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发挥更大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深耕于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领域,不断探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链条加快成熟,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

以数字经济领域为例,第一,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网络质量达到甚至优于发达国家水平;“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算力总规模全球排名第二。第二,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第三,积极参与数字合作多边组织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完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在绿色领域,其一,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2011—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的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其二,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其三,能源设备、节水设备、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多个绿色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必由之路

全球经济互联程度日益紧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要求每个国家同时将本国相对独立的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动重组为一个更加开放和更具竞争力的体系,有效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下,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就是将本国科学技术创新接入全球标准的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有相关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分为技术转移类和研发合作类两类合作模式,分别通过影响沿线国家的知识存量和研发创新能力两条路径影响其创新与增长。

国际科技合作能够有效带动合作国家经济增长。当今全球局势动荡不安,逆全球化情绪高涨,经济衰退风险急剧上升,导致各国科技竞争全面加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迫切需要全球科技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航天、深海、电子、通信、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加速更新迭代,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一些国家“弯道超车”提供了新的巨大潜力与可能。各个国家要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通过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水平,发挥国际科技互补优势提升生产效率,拓宽经济活动边界,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图片

六、结语

图片

科技创新合作成绩单是对“脱钩论”的有力回击。美西方国家不断调整供应链战略,意图打造“供应链同盟”,形成“去中国化”的高度排他性供应链体系。但实打实的中外科技合作数据说明:“脱钩断链”不得人心,“脱钩”的进一步后果包括“可能导致经济合作减少、相互依赖减少、信任减少,最终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复苏期限拉长”。与中国“脱钩”不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选项,人为“筑墙设垒”完全违反国际贸易规则,一旦供应链“掉链子”,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必将带来重大挑战,破坏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持续优化全球科技合作布局,将有效推进全球科技合作走向纵深。党的二十大全面开启新征程,中国将利用“科技创新”新引擎,发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优势,打造全球创新中心新磁场,加大科技转化生产力新动能,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探索人类科技前沿,为增进人类福祉、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中国智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