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重视赛道思维,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6-28 08:30:56
  • 0
  • 0
  • 0

来源:杨斌、高廷帆 清华管理评论 

导语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赛道透镜下重新审视人类文明与技术的商业发展史,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新质生产力。

文 / 杨斌、高廷帆

缘起:买下赛道

赛道原指专门为赛车设计的跑道。或直或弯、起伏不定的赛道,既影响着车辆性能的发挥,也决定着赛车手们的战术选择。尽管赛车是相对小众的运动,但这并不影响赛道成为热词。无论组织的商业决策还是个体的职业路径选择,“赛道”总被频繁提及。与赛车一样,赛道的选择关系到组织和个人的水平发挥。“男怕进错行”,选择什么样的赛道,甚至成为输赢本身。

以赛道作为基本逻辑,投资者将投资行为比喻为电梯内摸高。有些跑得快的人,会认为能到达一定高度,在于自己善于奔跑;擅长攀爬的人,把一切归功于攀爬技术;跳得高的人,则认为是自己的弹跳天赋发挥了作用。然而,事实是,当处于一个上行的电梯里,即便什么都不做,也能够随着电梯的上升获得一定的高度。无论是归因于跑、跳还是爬,产生谬论的原因在于忽视了自己处于上升的电梯箱中这一事实。基于这样的认识,寻找正在高速上升的电梯——选择赛道——成为投资的核心。因此,流动性充足的投资机构在甄别投资对象时,不再过分追求企业层面的细微分析,特别是面对那些轻资产、商业模式还不成熟的创新企业。抱着“宁可错过,不可放过”的想法,投资机构开始对创新细分领域内的企业展开投资,买下整个赛道。

赛道投资策略的底层逻辑是,无论创新领域如何风云突变,最后总会有部分企业突出重围,成为领跑者。对资金充裕的投资机构而言,在盖棺定论为时尚早的时候买下整个赛道,意味着不会错过投资可行域中的最大机会。此外,通过积极的投后管理,投资机构能够将赛道内部具有一定相关性和协同性的企业进行整合。这样一来,在把握整体趋势的同时,也不会错过赛道中的核心资产。在这样的逻辑下,投资更像是构建“赛道组合”。

投资和创业,就像硬币的两面。当投资者寻找高收益赛道的时候,创业者和企业家也开始讲起赛道的故事。就这样,无论是投资、创业还是企业内部的战略抉择,赛道成为人们热议的、无法回避的话题。对于赛道是什么、如何选择赛道,大家似乎已经形成共识;然而,却很少有人深究,当我们提到赛道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重释:赛道是什么

赛道首先代表一种中观的思考方式,强调从品类的视角对产品进行思考和定位。尺度对于定义和理解赛道至关重要。大模型是关于赛道尺度选择的生动例子。在ChatGPT 3.0问世、人工智能迎来它的iPhone时刻后,大模型成为资本与创业者“虎视眈眈”的“香饽饽”。但一年过去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将大模型作为统一的赛道似乎并不合理——动辄以数亿美金作为“入场券”的大模型赛道只对极少数企业开放。过去一年,国产大模型公司似乎都处在紧迫而逼仄的生存边缘。虽然每个公司都手握“重金”,但在追赶Open AI的烧钱战役中马不停蹄地寻找商业变现的机会,让每个团队都疲于奔命。不管未来是上市还是被收购,“吞金兽”的出路毫不明朗;而那些以更加精细的角度透视大模型行业的企业,因为找准细分赛道已经开始享受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所带来的技术红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赛道本身代表了某个细分领域或者某个行业的分支。新赛道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新消费场景、新解决方案的出现。受投资者热捧的“银发经济”“单身经济”等投资主题背后,是新的人口结构带来的需求和消费场景变化,无数个“新赛道”正在崛起。但与静态的行业和品类划分不同,赛道更加强调和重视复杂商业中的动态变化,反映的是企业间的竞争格局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如果说“道”代表企业互动的具体领域,那么“赛”则强调企业与该领域内相关方的互动关系。能否基于新的竞争标准、在赛道内形成新的竞争关系,决定了赛道的大小,也决定了赛道内的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2024年初风靡一时的短剧集通过压缩剧情、高密度地为受众提供情绪价值,在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网综等各种娱乐形式的市场中形成了新的消费场景。但仅仅是改变时长、在新的平台放映,并不足以让短剧成为新的赛道。短剧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内容生产领域编剧、导演、制片、演员、宣发的“一体化”。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短剧公司能够以雇佣的方式,在组织内部实现内容生产的全流程,让内容创作的经验能够沉淀成为组织知识;不再依赖于头部明星、导演、IP,让内容生产赛道的原有结构有了全新的组织形态。

新的使用场景背后,是否存在新的标准与新的竞争结构,是区分“新赛道”和“伪赛道”的重要标准。市场需求千变万化,消费者的爱与偏好并不持久。奶茶行业存在典型的“一代茶型一代神”现象。在过去的十年间,鲜奶茶、鲜果茶、纯茶等满足新需求的产品不断出现,其背后的代表品牌也随着新产品的出现一时风头无两。然而,从长远价值的角度看,奶茶并不足以构成值得押注的“新赛道”,因为没有一家“王者”能够改变茶饮竞争的新标准及赛道背后的竞争关系。

探索:以赛道观理解竞争

赛道与战略蓝海这两个概念都强调减少竞争,但赛道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蓝海战略的概念。蓝海战略侧重于强调企业通过创造新需求、寻找未被服务的市场来实现增长。因此,蓝海战略的潜台词是寻找甚至创造“无竞争”的市场空间,通过创新使原本激烈的竞争变得与自己不相关。但想要用从无到有的创新实现竞争从有到无的转化,谈何容易。这也让“蓝海”成为听起来很美实际却难以抵达的远方。相比之下,赛道思维更关注从现有市场中寻找增长机会,强调通过策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增长的路径和机会。“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如果竞争注定避无可避,那么选择与谁竞争、如何竞争,自然就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

在品类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乌卡”时代,赛道思维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真正的竞争所在。过去,当人们在超市、便利店结账时,总是习惯顺带买一条口香糖,而现在,似乎已经很少有人嚼口香糖了,口香糖的销量日益萎缩。是因为有别的糖果替代了口香糖吗?还是因为消费者开始重视健康,因而主动回避名字带“糖”的食物?口香糖企业的竞争对手是另一家口香糖企业还是另一家休闲糖果公司?实际上,口香糖企业的竞争对手是智能手机。消费者排队等待买单时有了打发时间的“电子口香糖”,自然不再关注手边的口香糖,口香糖销量的下降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口香糖和智能手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以赛道观来看,二者同属于“消磨时间”赛道,本质上都提供了让消费者免于无聊的价值。如果口香糖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重新对消费场景进行设计,创造适合口香糖形态的新赛道,要重拾增长几乎无异于天方夜谭。

从赛道选择的视角出发,企业家要意识到企业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局限于同类型企业,也要认识到任何一个正在被跨界竞争对手击垮的“口香糖企业”,同样可以通过赛道的选择,成为下一个新赛道中“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强大竞争对手。因为可能具有抗癌、防衰老功能,抗糖药物二甲双胍风靡硅谷。这款“神药”问世于一百多年前,诞生之初因为在拥挤的抗糖药物赛道遇到最为强劲的对手胰岛素而沉寂数十年。发现二甲双胍的科学家一定不会想到,早已专利过期的它竟在抗衰赛道成为口口相传的长寿秘方。从赛道的视角重新审视二甲双胍为代表的案例不难发现,并不是a产品打败b产品,而是a产品的某些特性在B维度上打败了b产品。竞争早已超越了a产品与b产品所在的赛道,从产品的性能参数,变成赛道选择之争。胜利者可供复制的经验在于,找到了那架正在高速上升的电梯。

从赛道的视角理解竞争所能得到的启示还包括,商业竞争与冲突并非总是以零和游戏的形式出现。赛道内或许存在更为广泛的合作与共赢,值得企业家探索。在新商业模式、新兴产业发展的早期,赛道尚未成熟,尤其需要参与者通力协作,夯实基础,做大蛋糕。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水平的整体提升,与特斯拉入华密不可分。作为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在与特斯拉的合作过程中,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强化供应链管理,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安全。这无疑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升级。特斯拉入华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再次印证了在新赛道的孕育期,协同升级的非竞争性策略是促进新赛道发展的最佳战略。

当市场上出现某种新需求的时候,产业价值链中的供应关系往往也需要打破、重构,如此才能够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最大限度提供符合新需求的用户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也涉及整个产业生态的适应和变革。在新需求嵌入现有社会体系、生成关系重构的脆弱过程中,采取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绝对竞争,往往会导致赛道的整体覆灭。以极致的内卷破坏生态并非长久之计。相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以及赛道投资者与赛道中企业的关系,共同决定赛道的宽度与广度,进而形成行业内部的分化。在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替代过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认识赛道、尊重竞争,是企业家在当下应该具备的“赛道观”的应有之义。

反思:赛道透镜下的技术发明

回顾人类社会的产业变革历程,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带来的产业革命中,新的产品、模式(场景)、产业秩序(标准)及产业格局(竞合关系)的形成,构成了不同的赛道。正是不同赛道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演进,实现了产业范式的跃迁。在这个过程中,“歪打正着”的例子数不胜数:那些获得商业成功并对社会生活与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最终的实际使用场景与创造的初衷往往大相径庭。玻尿酸本被用于治疗关节病变,却因其超强的亲水能力被应用到美容领域,并由此发展成为承载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巨大产业。如果没有选择这条关于美丽的“花路”,玻尿酸很有可能依然还是高生产成本、小规模使用的籍籍无名的手术辅助用品或药物媒介。集装箱原本是用来减少货物从陆地到货轮之间的存储与中转环节,以此解决码头拥堵问题,却由此打破海运业延续千年的惯例,带动新一代海运基础设施的诞生。如果仅从物理意义上来看,将巨大的金属箱子应用于海洋运输并非什么创举;但集装箱所代表的新标准,却成为贯通铁路、公路及海洋运输的“通用件”,推动了码头工作方式和机械的变革,为全球贸易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解决方案。无独有偶,雷达技术诞生几十年后,工程师偶然发现了雷达电磁波的加热功能,从而发明了微波炉。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这种便捷的食物加热方式成为继火之后最伟大的烹饪发明。将雷达技术应用于烹饪领域,改变的不仅仅是烹饪方式,整个食品行业的包装、规格和存储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能够从技术发明走到推动新的产业范式形成,玻尿酸、集装箱和微波炉无疑都是幸运儿,但企业家和创业者们应该思考的是,好运从天而降是否存在规律,又能否基于此精准预判下一次好运的降临。在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逻辑框架下,人们预设并且接受了“新技术带来新发展”的必然逻辑。然而,在现实的企业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技术发明获得商业成功并带动产业转型的过程可谓“九十九死一生”。从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大国,但截至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6%。产业化之后,真正能够走向市场产生社会影响的发明,更是凤毛麟角。重视技术突破与创新,更需要重视为技术革新寻找赛道,让新技术转换成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新质生产力。

实践:培育新赛道,激发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赛道透镜下重新审视人类文明与技术的商业发展史,我们能够以更为全面的视角理解新质生产力。今天,在不断强调技术突破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如何通过赛道思维整合技术突破、产业与社会需求,如此才能真正释放出新质生产力。

首先,要重视企业家人才的培育与保护,创造企业家持续创造新赛道的环境与土壤。作为市场的“红细胞”,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已然成为各界共识。然而,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忽略。从赛道的视角出发,在技术创新实现市场化,从“产品到商品的一跃”这一重要转变过程中,企业家通过为技术发明寻找合适的赛道,实现从技术发明到生产力的转变。事实上,“企业是企业家的企业”。企业家因为拥有稀缺的异质性人力资本而成为现代企业的“中心签约人”。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家的决策和行为对创新产出、创新文化塑造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家精神更是赛道创新的动力源泉。前述的诸多技术有的是偶然的物质发现,有的是沿着技术轨道的突破,无论是哪一种技术,企业家在赛道的透镜下,都能为其寻找到应用市场,开辟出新赛道。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过程中,企业家不可能直接投身到原始的技术创新中,但在为技术找到合适的赛道并由此引领产业变革方面,企业家具有天然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相比之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高达48.1%。因此,应尊重企业家,健全并保障企业家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家才能,让企业家与科学家共同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其次,要持续深化教育改革,让教育从民生必需品发展成为创新原动力。一直以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都被视作民生必需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更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然而,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获取成本不断降低,知识的对称性将越来越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曾经承担着知识发现、前沿探索与技术突破的重要任务,而今天,许多前沿创新与发现已经不完全来自于高校。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在当前社会运转中的使命与价值——一个因为习以为常而总是被忽略的事实是,今天随处可见的教学组织形态“课堂”已经诞生数百年之久,而家庭作业这种人才训练方式的诞生也已经超过二百年。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变;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从“物的产业”向“人的产业”的转型期。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具有动态创造力的个体,成为教育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反观现实,品类与产业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创新也往往来自各个领域的交叉地带。因此,教育的学科分类也应该打破“类之茧房”,以赛道的视角动态地类聚,重塑教育体系。不妨让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为科学家配上赛道透镜;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科学素养,增进其对技术的理解。以开放、交融之姿,让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创新的原动力。

再次,要加快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组织。创新型组织并不是指那些发生过创新或者正在发生创新的组织,而是那些能够让创新持续发生的组织。这里的创新既包括技术革新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也包括为改善、提升主流表现,在原来的赛道上取得更好成绩的接续性创新,更包括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成熟技术建立新坐标系的赛道创新。

创新往往诞生于自由的探索,而冗余则是组织实现赛道创新的基础。作为21世纪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公司,谷歌的多项发明都来自于著名的20%时间制度:所有工程师都可以将自己20%的工作时间用到和本职无关的项目上。这样一来,出现了很多按从上到下规划方式无法产生的奇思妙想。在这样的“冗余”中诞生的Gmail、谷歌地图,AdSense等产品,一次又一次颠覆原有的赛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然,冗余并不绝对产生创新,创新的发生还需要绝对领导力保驾护航。从组织内部来看,创新的非共识性、非线性与非理性需要绝对领导力的支持。从赛道演化的规律来看,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新赛道诞生之初往往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常将包容、开放视作创新文化的关键,却忽略了在创新不被固有社会制度接受的诞生之初,绝对领导力的作用。在冗余的松弛里迸发灵感,在绝对的保驾中演化成长,张弛有度,上下结合,方能实现持续创造。

最后,应保持终身跨界学习,以赛道思维重构知识体系。赛道创新的涌现离不开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个体。对于个人而言,在全面内卷的当下,以赛道思维重构自身知识体系,是个体突围、实现超维度发展的基础。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提倡个体终身学习、跨界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超级个体”不仅有可能成为新赛道的塑造者和推动者,更有可能成为创新扩散的土壤。创新型组织的诞生及教育变革的发生,不仅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制度与方法论设计,更需要具有赛道思维的个体自下而上地从需求端推动变革。在终身跨界学习的模式中,在校或离校、在职或全职,不再是划分学习的界限。学习伴随个体的生命历程,在赛道交替的学习路径中,让人成才,让人才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

关于作者 | 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高廷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 朱晶(zhuj3@sem.tsinghua.edu.cn)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