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树龙: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
2020-05-07 15:59:19
  • 0
  • 0
  • 34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以下文章来源于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作者楚树龙

作者:楚树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不仅短期内使全球化几乎停滞,从长期看也会对全球化进程产生较大的局部负面影响。不过,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不会被疫情改变或逆转,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01
疫情下“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音增强

近年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相关思潮渐有增强的趋势。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高喊“美国第一”、“国家主义”,与中国等国大打贸易战;在欧洲、北美和拉美等广义的西方世界,“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正在兴起和回归。特朗普自称是“民族主义者”,并引以为自豪,攻击对手是“全球主义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势进一步增强。在疫情初期,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就称疫情有助于使美国企业回归美国。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在疫情期间说:“我们必须减少在某些产品的供应方面对几个大国的依赖,尤其是中国;并加强我们在汽车、航空航天和医药等战略价值链中的主权。”法国前经济部长阿诺·蒙特堡也说:“全球化结束了。因此,将需要利用我们的自身资源来重建我们的经济、技术与生产独立性。”突发的疫情使世界范围内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短期内供不应求,也使欧美等不少国家的政客和民众呼吁恢复本国医疗物资的生产,改变依赖其他国家的状态。

02
疫情将加强局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趋势

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对中国华为等科技企业的打压等,已经使全球化受到一些影响,导致世界生产链、价值链有局部的脱钩。而疫情会使这一局部趋势进一步发展。

“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脱钩”在美、英、巴西等一些国家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国家在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实行了一些“脱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政策,片面发展服务业,使本国的经济结构越来越“虚”,越来越“空”,越来越金融化。同时,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政策没有注意解决全球化的包容和平衡问题,使很多劳动者不但没有在全球化发展中受益,反而在收入和权益上受到损害,导致民众及社会精英出现反全球化的诉求。

美国政府还从“战略竞争”的角度看待全球化,特别是与中国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关系,认为双方交流合作对提升中国的竞争力有利,而对美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全球地位有害,因此要最大程度地与中国在科技、经济和学术交流、教育等方面“脱钩”。这一趋向在前几年就已经出现,并在此次疫情爆发后进一步加剧。

对中国来说,不但无法改变美国等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科技企业、与中国在科技和经济等方面“脱钩”的意识和政策,同时也使中国等国家必须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快发展科技和国内市场,以求在一些关键领域减少对美国及西方的依赖,摆脱被动局面。因此,世界范围内,都有主动和被动的“逆全球化”、“脱钩”的局部趋向,而疫情会强化及加速这一局部趋向。

03
全球化的总体和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和逆转

全球化与其他事物一样,都不可能是直线发展的,肯定会出现曲折或反复,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总体趋势不会被疫情改变或逆转。因为,全球化是世界科技、经济和政治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本身。

全球化是信息、思想、人员、物质等在世界范围内以较大规模跨边界的流动。从因果关系来看,全球化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全球化不是靠自身推动的,而是由技术、经济和政治推动的。从今后的趋势来看,推动全球化的动因和动力中有些变量可能会出现变化甚至是逆转,比如一些国家的政治和政策。但推动全球化的其他主要变量,如技术、经济因素则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变,更难以逆转。

全球化首先是由人类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领域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第一次使人类的信息联系不再受到地缘和空间的限制;移动通讯、手机的普及,又使人们不必在固定的场所进行通讯。世界第一次真正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交流的全球化。

人类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范围的互联互通仍在广泛、深入地推进。试想世界有哪个国家可以切断与外界的网络和通讯联系?如有国家试图在信息交流领域逆全球化,那它将成为“孤岛”,在信息、知识、思想、经济等方面承担难以承受的损失。全世界有多少人、有多少国家和地区愿意和能够退回到二三十年前的世界?

全球化也是经济发展推动的,具体是由资本和市场驱动的,是资本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中,单有信息、交通等技术是不够的,信息设备制造企业、电信网络公司为了更大的利润和市场而推进技术的迭代和产品的生产。资本、市场具有自我扩张的本性,总是要追逐更大的利润,仅仅在某一地区、国家内不够,还要追逐国际市场,实现海外利润。列宁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不满足国内市场的利润,必然向国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只要有成本低、利润高的生产地方,资本就会去投资经营;只要有市场,资本就会去占领并获利。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带来了贸易、投资和营销的全球化,把全球经济连接在一起,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不与世界经济相连接。

如果要扭转经济全球化,那么各国经济就要退回到数十年前的状态:生产、投资、贸易与经营主要在国内,市场、利润和生产规模都是有限的。而现在世界的大型企业中,利润有一半左右来自国外市场,来自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无论现在或未来,如果要使经济全球化逆转,要“脱钩”,资本是不会接受的,因为资本和企业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主要市场与利益。广大消费者也不会接受,因为这样会使消费者的选择变少,消费成本上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很多国家也将不再具有生产所需产品的劳动、资源等条件和“比较优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一直鼓励“制造业回归”,欧洲也一直倡导“再工业化”,但十几年下来,成绩寥寥。美国特朗普政府与中国打“贸易战”,反对经济全球化,遭到美国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和绝大多数企业家的批评,也遭到了美国农民和消费者越来越强烈的反对。

全球化的原动力来自技术和经济活动,但政治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前,虽然世界还处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之中。但自70年代起,国际政治就已出现了缓和的势头,主要是美苏和中美关系的改善。随着政治和地缘关系的改善,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增强了,并渐渐开始“相互依赖”。中国于1971年开始与美国改善关系,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就是走向全世界,通过大规模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借鉴国外的技术和管理,开始中国的“全球化”进程。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世界真正出现了“一个市场”,为世界范围内信息、投资、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铺平了道路。因此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全球化,虽然根本上是由技术和经济带动的,但各国国内政治的变革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对这轮“全球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政治、政策领域来看,要让“全球化”真正逆转,使世界多数国家回到孤立、对立,缺乏经济、信息、思想、人员往来的“冷战”状态,是不可能的。尽管某一国家政策的局部调整、变化是可能的,有些也是必要的,但在全面、总体上“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违背了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损害国家和世界的发展福祉,违反世界潮流,是不可行的。

[1] “Remarks of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As Prepared For Delivery Inaugural Address,” January 20, 2017. Https://www.whitehouse.gov/inaugural-address. 史蒂文 A 奥尔特曼:“关于全球化的五个迷思”,《华盛顿邮报》2019年1月25日。

[2] 【香港】《华南早报》网站2020年4月1日社论,新华社2020年4月3日讯。

[3] 【法国】《费加罗报》网站2020年3月31日,新华社2020年4月8日讯。

[4] 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8页。

[5]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74年。

[6] 青木:“德媒批评外长的香港立场”,《环球时报》2019年9月16日,第3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