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的隐喻:分享(sharing)
2020-05-28 13:17:04
  • 0
  • 0
  • 0

原创 新传研读社 新传研读社

写在前面

2017年,digital society blog邀请了全球顶级的社交媒体研究者,以“数字社会中的隐喻”为题,撰写了十篇随笔。本期推送为你分享了其中对于“分享”一词的解读。

解读者Nicholas John是希伯来大学传播学院的新媒体研究者。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17年出版了《分享时代》(Age of Sharing)一书,并接连获得互联网研究者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国际传播学会杰出图书奖。这本书也成为理解“分享”一词的重要作品。

在社交媒体的运作过程中,以及在最广义的计算机辅助传播之中,分享这一隐喻都占据着核心地位。线上分享包括发布状态、照片和视频;包括推文和博客;也包括通过电子邮件或WhatsApp等工具来发送信息。“分享”在我们的数字生活中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被认为是社交媒体的基本活动。近年来,线上分享已经扩散到了共享经济的应用程序中,例如Uber和Airbnb——“分享”为这一新领域带来了数字化和社交化的味道。

然而,这个隐喻究竟传达了什么呢?一方面,分享指的是一种分配形式,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公平和稳定的分配形式。另一方面,分享指的是一种传播形式,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情感性的对话。“分享就是关怀”(sharing is caring)这句话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些内涵。

因此,分享是一种亲社会(pro-social)行为,并预示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那时,人们可以通过公开、诚实的交流,获得相互理解,进而走到一起,还能确保资源可以更加公平的进行分配。对一些人来说,这正是共享经济的承诺。不过,对其他人来说,这个词不过是“剥削性社会关系”这一意识形态的变形而已。

01.作为交流的分享

在分析“分享”这一隐喻时,我发现它的意义是多层次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特别有趣的层面源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美国的“牛津小组”(the Oxford Group)。牛津小组的会议通常在成员们的会客室里举行,在那里,参与者要轮流向在场的人公开忏悔自己的罪行。这种做法被他们称为“分享”。虽然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用“分享”来指代一种对话语境,但牛津小组的活动,却代表着“分享”一词的制度化。

如果这类公开忏悔、赎罪的行为让你觉得似曾相识,那很可能是因为匿名戒酒协会就是牛津小组的一个分支,它的创始人也是牛津小组的两名成员。相仿,匿名戒酒协会不但采取了公共忏悔的形式,还使用了“分享”的概念来描述成员之间的谈话。从那时起,分享作为一种自我的治疗性沟通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传播开来。伴随它的是那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谢谢分享”(thank you for sharing)。

在分享这一隐喻的演变过程中,另一个关键文化时刻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自那时起,分享(sharing)和关怀(caring)被联系了起来。分享不但是一种对话,它的意义还增加了一层“分配的正义感”。从这一点来看,分享在社会层面成为了一种美德。主要有两个原因:(1)在传播层面上,它使人们能够基于治疗文化(therapy culture)的基本原则来理解自我和他人;(2)在分配层面上,它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没有剥削或贪婪。

02.分享与计算

若想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个关键隐喻,“共享”还需要与技术相融。这一过程在计算机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虽然相对比较小众。虽然有些人说互联网生下来就与分享密切相关,不过事实上,直到2005年左右,这一概念才越来越多地与线上活动联系在一起。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当“分时技术”(techniques for time sharing)被开发出来时,共享就成为了计算词汇的一部分。在这里,“分享”一词实际上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要知道,在16世纪,"分享"的意思是"分割"(divide)——犁头之所以叫“ploughshare”,是因为它可以将土地“分割”开来,而不是因为它是由村民共享的。

实际上,计算机上的“分时”涉及到在用户之间划分计算机的时间。作为"共同拥有"的分享,也很早就出现在计算领域:无论是最开始的多人共享磁盘驱动器、还是后来人们开始共享打印机和文件。鉴于此,将复制和分发数字内容称为“分享”,是一种相当自然的语言发展。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先后进入家庭,在这种背景下,关于“分享”的讨论也就成倍增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在Napster将"文件共享"引入主流之前,在特定的计算环境中,“分享”都缺乏强大的规范性维度。在此之前,"不是共享,而是窃取"这一观点经常受到了热烈追捧。直到这个时候,“分享”这种隐喻性使用还没有受到质疑,也没有证据表明,文件共享最初是为了使“分享”具有亲社会的内涵。

对于2000-2010年间社交媒体对“分享”这一隐喻的使用表明,这个词最初仍然缺乏规范性的影响力。例如,用户被告知,他们可以分享信息或照片,不过,这里的意义仍旧是一种技术能力。直到2005年左右,数字内容的再生产和“分享”才结合在一起,此时,分享一词才开始意味着一种真实、诚实的传播,也意味着一种关怀的表达。当然,也正是因为“分享”一词的价值,共享经济的支持者们才希望贴上这个标签。

03.分享时代

作为社交媒体和数字文化的一个重要隐喻,分享具有强大的多重意义。它传达了一种亲社会的数字参与;它代表着构成真实人际关系的话语类型;它代指者公平的资源分配。最近,在共享经济的幌子下,它开始代表一系列市场的瓦解、劳资关系的重组。人们有时认为,当某些做法违反了某些分享的特征时,它就不是真正的共享。例如,有人说,如果共享经济只是让风险投资家和高科技企业家发财,那它就不是真正的共享。不过,我对分享这一隐喻的实用主义兴趣使我避开了这些争论。

通过对分享及其历史的仔细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那些赋予分享以救赎意义的观念,还是那些被指责并非“真正的分享”的做法,都拥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分享时代(age of sharing)是一个越来越公开的时代:分享我们的情感、假期照片,甚至是我们的汽车或空闲的卧室。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更大的公开性,让那些曾被认为是私人物品的东西被更多人看到。分享常常是由Facebook和Airbnb等盈利性公司作为中介的。不过,重点在于,将颠覆或超越与分享捆绑在一起的行为,其实与中介分享的营利性企业一样,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的结果。有些人认为,这些企业会污染“分享”。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