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环境因素对个人意见表达的影响|论文选介
2019-10-17 12:10:17
  • 0
  • 0
  • 0

来源:羊村传播  原创: 黄若怡

45年前,诺伊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上,人们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会更有可能表达与多数群体相一致的意见,而持有少数意见的群体则会越来越沉默。目光回到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能够克服时空的界限参与讨论,这就使得意见的表达形式多样化,诺伊曼的理论似乎也因构筑“沉默”的环境发生变化而受到了挑战。那么,在不同的表达环境中,少数意见群体的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对“被孤立的恐惧”是否又衍生了更多的含义?

German Neubaum和Nicole C. Krämer在Communication Research上的论文“What Do We Fear? Expected Sanctions for Expressing Minority Opinions in Offline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通过对线下和线上意见表达者的控制实验,解释了环境及预期的表达后果对少数意见群体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人们比起线下更害怕受到线上的人身攻击这一预期,少数意见群体更可能选择在线下进行意见表达。同时,在社交网络上,人们面对“熟人”时,会由于难以控制别人的反应这一预期,而更加倾向于保留自己的意见。

本研究试图推进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的发展。研究认为,相较于以往理论所描述的具有情感特质的“被孤立的恐惧”,我们可以从对被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情境理解出发,即被孤立的恐惧在不同的公共讨论情境中的作用。在此理论背景下,我们可以研究少数意见表达者在不同情境下主观预期的表达后果,从而来解释少数意见表达时的策略差异。

研究以376名参与者为实验对象,控制了表达意见的渠道(线下和线上)和意见表达者之间的熟悉程度这两个变量,并选择了参与者认为具有争议的两个话题:(1)安乐死的合法化;(2)政府监视通信以打击恐怖主义。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四个假设:

H1&H2:渠道(线下和线上)对人们的表达策略有主要的影响,并且这种表达策略将受到人们预期表达后果的调节。

H3:渠道与不同熟悉程度的意见表达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H4:在熟人关系的交流中,渠道的作用受到了表达者对环境控制感知的调节。

(图自原文:研究理论框架图示)

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在线下而不是在互联网上表达意见和矛盾。其次,少数意见者常常担心受到互联网上的人身攻击而改变意见表达策略,在线下的环境中这样的考虑较少。再次,具有较强连接的群体之间更愿意在线下表达少数意见,并且,人们会通过感知自身是否能够在当下的环境里掌控对方的反应,以调节意见表达的策略,如在派对上和在安静的车厢内表达少数意见的策略是不同的。由此,假设1-4全部得以证明。

对于“被孤立的恐惧”这一说法,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少数意见群体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预期表达后果,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策略。尽管这种害怕被攻击的恐惧降低了其表达意见的意愿,但却会激发他们的自我审查与自我思考行为。同时,研究认为,在传播渠道逐渐多样的当下,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考虑少数意见群体“被孤立的恐惧”和其交流行为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促进社交媒体在公共协商中发挥更真实、更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German N., Nicole C. K.(2018). What Do We Fear?Expected Sanctions for Expressing Minority Opinions in Offline and Online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5(2), 139-164.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