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里云现状的一些思考
2022-05-18 05:57:47
  • 0
  • 0
  • 0

来源:怪盗团团长裴培 互联网怪盗团

整整一年以前,我跟一位朋友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馆里聊起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前景。聊到阿里巴巴时,对方说:“阿里云总有一天会是最值钱的业务,甚至比淘系电商还要值钱;就像AWS很可能比亚马逊的电商业务还值钱一样。何况,阿里云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要比AWS在北美市场更加稳固。”当时我比较赞同他的说法。那个季度,阿里云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7%,而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以经调整EBITA为准)。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这个高技术含量、高规模效应的业务成为阿里未来的火车头。

一年过去,市场情绪变糟了很多,中概股市值基本打了三折,纳斯达克头牌也较高点下跌两三成。最近一年,阿里云虽然在收入规模上达到了六七百亿的规模,但收入增速到了20%左右。与此同时,其他互联网大厂的云计算业务增速也普遍降低。华为云年收入201亿,增速30%左右;腾讯云没公布具体数字,但业界预估增长也不高。这些种种都引发了外界对于市场天花板是否已经到来的忧虑。国内最大的云计算客户——互联网行业(网服),其自身的发展面临着明显的瓶颈,它们对公有云的需求也不可能不受影响。云计算和产业互联网,到底还是不是阿里巴巴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怀疑,是现在的主流意见。

然而,在认真研究了全球云计算产业的形势之后,我认为市场过度放大了短期悲观情绪,低估了阿里云的长期价值。首先,美国主流云计算厂商仍然充满活力,订单非常饱满,忙于满足后疫情时代企业客户的数字化需求:

最近一个季度,亚马逊AWS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7%。值得一提的是,AWS最近实现了显著的加速增长(过去两年的复合增速仅为34%)。

微软Azure的收入同比增长了46%,整个智能云板块的收入则同比增长了26%。

谷歌云的收入同比增长了44%,而且亏损持续收窄,目前营业亏损率已降至16%。

按照亚马逊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说法,公有云客户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签下长期合约,由此导致AWS已签订的合约总价值同比上升了68%。谷歌管理层的表达更简单直接:“因为我们看到了云计算市场还有很大的机会,所以将继续在这个领域激进地投入。”

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和虚拟化协作,彻底改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在美国和中国都是如此。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大家都深刻认识到了“上云”的重要性——这个需求是一定会爆发的,不是在今年,就是在明年和后年。或许,当前的经济形势使得国内企业还不敢过于激进地增加云计算投入,但这种需求客观存在,一两个季度的延迟改变不了大局。此外,中美市场差异,中国市场天然在IT支出上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从长期看,对云计算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算力(以及相应存储能力)的需求。上一个对算力需求最庞大的市场是互联网,截止2021年,它仍然占据着国内云计算行业整体算力需求的50%。那么,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耗尽,整个市场对算力的需求是否也将见顶?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新兴的高算力行业还在不断出现: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XR(混合现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元宇宙”概念,将是下一个算力消耗大户。如果元宇宙真要接入人类的各种感官,乃至达到“脑机互联”的境地,就将创造海量的算力和存储需求,很可能比我们今天的互联网的需求高几个数量级。当然,这个过程将是缓慢的,不会一蹴而就。

家居互联网、车联网等基于非传统移动设备的联网服务,普遍还处于发展早期。试想一下,当智能家居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每时每刻产生的数据量也将是惊人的;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数据,还可实时接入人工智能的医疗系统,这又提出了新的算力需求。

自动驾驶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技术方向,对算力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同时得到普及,车辆将成为人们的移动办公室和娱乐中心,也是云计算的一个新兴需求中心。

云游戏虽然不是什么新名词了,但也绝对不容忽视。亚马逊、微软、谷歌、英伟达均在云游戏市场投入重兵,试图将传统的买断模式转化为基于云端的订阅模式。元宇宙持续发展下去,很可能也会以云游戏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带来几乎无穷的算力需求。

总而言之,云计算的市场很大,既包括传统行业的数字化需求,也包括层出不穷的高算力新兴行业需求——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否认。那么,在长期,阿里云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除了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还有什么力量能保证阿里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掉队?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云计算是一门技术壁垒很高的“硬科技”行业,全球规模最大的云服务商都有成套的自研技术,自研能力决定了可控性、稳定性、技术迭代速度和运维能力。阿里是国内仅有的具备“软硬一体”自研实力的两家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华为)。在软件方面,阿里云早在2008年就开始自研“飞天”(Apsara)云操作系统,抓住了宝贵的窗口期;直至今日,阿里云仍然是国内唯一基于自研操作系统而非开源系统的公有云服务商。

2017年,阿里云发布了第一代神龙架构,迄今已经升级到第四代,这是一种高效的软硬一体化虚拟化技术,能够弥补虚拟化带来的性能损耗,同时拥有云的弹性,。2021年,阿里云还发布了首款通用芯片倚天710,当年即开始投入数据中心的实际应用。至于自研服务器,则早已是家常便饭了。随着云服务规模的扩大,自研带来的技术、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也会越明显。

第二,云计算归根结底是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行业知识(industry know-how)至关重要,这也是AWS早年迅速崛起的秘密所在。过去多年,阿里云通过服务各类政企客户而积累了大量的know-how。例如,全国最早的“城市大脑”就是由阿里云帮助在杭州实现的,迄今阿里云已经在全国40多个城市落地了“城市大脑”,包括智能公交、医疗、城市自然灾害体系等数十个城市场景。在可见的未来,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追上阿里云在这些领域的丰富经验。

与此同时,阿里是全球唯一一个将核心业务全部搬上自家云的大型科技公司,这一点就连亚马逊和微软都没有完全做到。2017年,阿里集团启动全面上云;到了2021年,整个业务大盘已经全部跑在云上,从而为阿里云提供了最佳的“内部试炼场”。例如,2021年天猫双11就是一次全面压力测试,阿里云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电商、物流、流媒体、金融支付等多个行业的经验,而且是处理峰值业务量的宝贵经验。如果阿里云能处理好最复杂的内部需求,那它处理一般外部客户的需求就毫无压力了。

第三,阿里云与钉钉紧密结合,形成“云钉一体”,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灵活开放的SaaS平台。中国的企业SaaS市场一直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一方面,企业确实有数字化需求,但是缺乏低成本、易用的部署方式;另一方面,中小开发商普遍缺乏销售能力和品牌,从而无法有效触达企业客户。而且,企业软件作为低频应用,很难取得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从而无法获得足够的预算。

钉钉的开放PaaS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是一个DAU过亿的超级APP,具备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服务商体系;它以即时通信的高频场景,去带动低频的行业应用,将行业解决方案打成碎片嵌入企业沟通流;它提供了高效的开发工具和分发平台,从而大幅降低了SaaS开发的门槛。当然,这一切也得益于阿里云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阿里云+钉钉,就实现了IaaS、PaaS、SaaS三个层级的全覆盖。

最后,阿里云在海外的战果经常被忽视了。Gartner数据显示,2021年阿里云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为25.5%,超过亚马逊和微软之和,位居第一。自从2015年在新加坡设立阿里云国际总部以来,阿里云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亚太区域已经累积开放了16个可用区。在印尼和菲律宾,阿里云是最早建设本地数据中心的云服务商;2022年3月,阿里云在韩国的首个数据中心也投入使用了。过去三年,阿里云的海外收入增长了十倍以上,堪称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一个成功案例。

阿里云出海的核心战略很明确,就是本地化。按照阿里董事长兼CEO逍遥子的说法:“云计算的全球化离不开当地的生态,我们还是要站在当地的角度思考问题。”2021年,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在亚太市场建设本地化团队和生态。在马来西亚,阿里云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创新中心;在印尼,它已经建立了三座本地数据中心,并与本地政府密切合作;在新加坡,它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进行本地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东南亚的数字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如果能抓住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前途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最近一段时间,亚马逊的股价连续下跌,但是华尔街的主流观点还是看好,其中的关键在于AWS。我看到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考虑到AWS的长期营收规模和利润率,这项业务的价值应该达到8240亿美元,相当于亚马逊当前市值的四分之三。或许这个测算太乐观了,但是即便按照保守估计,AWS是一项价值数千亿美元、与亚马逊核心电商业务潜力相差无几的业务,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那么,阿里云又应该值多少钱呢?答案不重要。几个季度的业绩波动并不重要,短期的市场情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生机勃勃、市场需求强劲的业务,具备厚重的技术壁垒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而且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典范之一;它完全有资格被称为“硬科技”的代表公司。这样的公司必然是具备良好的长期价值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